2013年6月5日,这是孙镇法庭法官难忘的一天。
就在这一天,情绪异常对立、长期互相仇视的当事人终于卸下了心中沉重的负担。
就在这一天,一起非常棘手的健康权纠纷案件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接待原告何某的第一天,庭长李俊萍就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近年来遇到的最具有挑战性的一起案件。何某是双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与徐某几年前一直同居生活,在共同生活中因为矛盾解除了同居关系,双方因此心中都埋下了怨恨的种子。2011年6月12日,何某来到被告徐某村中,与徐某前夫之弟郭某因故发生纠纷,何某即向公安机关报警,称被徐某和郭某打伤。经过公安机关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郭某向何某赔偿了医疗费用3500元。随后,何某称其当时因为要治疗,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达成协议,多次信访,要求撤销公安机关的治安调解协议书,经过多次协商未果后,何某一纸诉状将徐某和郭某起诉至蒲城法院。因何某是高位截肢的残疾人,蒲城法院党组从照顾弱势群体角度考虑,指示对于何某的这次诉讼,案件受理费全部予以缓交,还联系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为何某提供法律帮助,并指示孙镇法庭务必要审理好这起案件。孙镇法庭接案后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了合议庭,指派副庭长徐戈办理。
怨恨的种子一旦发芽,就会以无比快速的速度长成参天大树,而怨恨会蒙蔽人的心智。案件开始审理后,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原告何某要求撤销治安调解协议,判令二被告赔偿医疗费等费用,要求由二被告赔偿安装假肢等高额费用,并在审理中要求被告徐某的两个女儿要负担自己今后的生活费。二被告坚持称并未殴打原告何某,其伤情是因为以前截肢手术不成功造成的。合议庭经过认真合议,认识到单在法律的领域,很难妥善处理好这起案件,只有依靠群众,发挥调解的作用,才能使案件的处理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调解作为法院审理案件的优良传统,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马锡五曾经运用调解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确定了审理思路后,合议庭主动出击,邀请了当地较有名望的村干部苏某和原告的朋友马某组织双方调解,采用了面对面调解、背靠背调解、委托调解等多种方式坚持不懈的做双方的调解工作。调解中,法官们多次放弃了休息、忘记了吃饭。面对二被告不愿承担责任的态度,他们讲法析理,让其换位思考。面对原告何某要求被告徐某女儿负担生活费的要求,他们搬出法律条文,耐心细致地向其说明同居关系、婚姻关系、继子女关系的内涵与区别,劝其遵从法律规定,认清道理,不提与法律不符的要求,并和原告所在村委会的基层干部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做了详细的解释工作,让村委会干部一同做工作。这段时间,如何让双方握手言和成了法官每天都要考虑的问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多次与村干部苏某及原告朋友马某沟通,双方当事人都不再坚持自己原有的立场,原告何某自愿放弃了部分要求,被告徐某也愿意付给原告一定的医疗费用。得知双方的意见后,合议庭看到了和解的曙光,决定趁热打铁。2013年6月5日,他们邀请苏某和马某再次一起和双方当事人促膝相谈。对于二被告经济不宽裕,原告经济更困难的状况,是在场所有人都明白的事实,而原告是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调解中法官们从传统道德、民俗民风等方面开导被告,被告徐某终于拿定了赔偿的主意。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局,加上法官们和村干部、朋友的贴心调解和督促,终于确定了双方都认可和满意的调解方案,干部苏某积极协助被告筹措资金,当场予以全部履行。
当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同意的字样时,法官们一直以来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在那一刻,他们不但看到了双方眼中越来越多的和善,也淡淡地感受到了双方放下负担的一种释然。
聆听着当事人感激的话语,注视着当事人离去的身影,法官们在品尝喜悦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肩上群众殷切的托付。慎终如始,现身司法,他们将始终铭记法官神圣使命,用自己满腔的真情和热血谱写一曲基层法官无怨无悔的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