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件快报 > 案件快报
“无声”的调解
分享到:
作者:李俊萍  发布时间:2015-01-15 10:39:25 打印 字号: | |
  整理办公桌时,桌角散放的十多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勾起了我的思绪……

  十几天前,一位年迈的老大爷走进我的办公室,进门就问:“我的案子咋办着呢?”我赶忙招呼老人先坐下,边倒水边问老人:“你叫什么名字,起诉的啥案子呀?”可老人似乎听不到我的问话,只是忙不迭地接过我递上的水杯,嘴里又低声地自言自语。这时,和老人一同来法庭的委托代理人郭金梅赶忙告诉我:“老人年轻时受过伤,耳朵根本听不见,但是老人能识字,问什么话可以给他写在纸上。”

  原来老人名叫苏百盈,妻子很早就和他分开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老人后来再未娶妻,独自一人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但是现在大儿子为了一些家务事,不愿照顾老人的生活;二儿子虽然一直和老人生活,但觉得老大也应该管老人,一气之下也不愿照顾老人。失去了依靠的老人,无奈才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他们履行赡养义务。

  了解到老人的这种现状,我立即电话通知老人的两个儿子到法庭来进行调解。两个儿子到法庭后,却你一言我一语的先数落起了老人的不是,而老人由于听不见,不知道两个儿子在说什么,只是目光茫然的看着两个说着不停的儿子。这样下去不行!我拿过案头的稿纸,开始用笔将两个儿子的话逐句记录下来,老人似乎看出了我在做什么,目光开始专注到我的笔尖。每当我记录完一段话交给老人时,他都急切而又仔细的接过去看,然后说出自已的意见。就这样,一问一答,然后再调解。一页,两页,三页……十几页翻过去了,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调解,最终两个儿子都感到不管双方之间有什么矛盾都应当赡养好老人,两人同意轮流赡养父亲,照顾好老人的生活。

  案子调解了,看着纸上满满的字迹,虽然我的手感到酸酸的,但看着两个儿子搀扶着老人离去的身影,我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多年来,我调解处理了很多起民事纠纷,但这样的调解沟通方式让我感触颇深:我们基层法官身处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第一线,像这样的家长里短纠纷,每个案件都有其个中曲直。如果我们只是习惯于高高在上、坐堂问案,而没有怀着那份对人民群众深厚、质朴的感情去为他们排忧解难,没有行之有效的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方法,即使面对这样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有时也会束手无策。只有在行动上走进群众中去,在情感上贴近群众,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定纷止争,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司法为民。

  此处无声胜有声,一起赡养案件的“无声”调解,让我感慨良多!
责任编辑:李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