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廉政与诚信
——现阶段如何才能让党员做到廉政的思考
分享到:
作者:宋彦文  发布时间:2015-06-18 16:03:08 打印 字号: | |
  一、廉政与诚信的关系

  (一)、什么是廉政

  “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其反义词为”腐败“。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等。

  (二)、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什么是“信”

    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相信。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三)、廉政与诚信是一对孪兄弟,一个人要做到廉政,首先必须做到诚信。

一个人要做到廉政,首先必须做到诚信。反过来讲,一个人如果连诚信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的廉政肯定会出问题。廉政问题单靠诚信是解决不了的,要对这些人进行诚信思想教育、完善诚信相关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来确保廉政的解决。

  二、目前部分党员廉政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部分党员廉政缺失的表现

  党员诚信缺失轻则表现为说谎,故意夸大、缩小事实,或者编造事实隐瞒真相等。重者则表现为业绩造假,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搞所谓“政绩工程”,搞“数字游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耍花架子,贪大求全,搞形式主义等。更重者则表现为违反党纪国法,侵吞国家集体资财,贪污公款,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

  (二)、部分党员廉政缺失的原因。

  传统社会习俗中的重人轻规、送礼成风、公私不分、喜爱特权;在社会转型期中信仰缺失、道德下滑、私欲膨胀、行为失范,都对腐败的滋生蔓延产生了影响。中国人几乎办任何事都要找关系,上学、看病、找工作、做生意等等,在官场上,关系更是至关重要的,成事靠人脉,晋升靠关系,于是选边站队,拉帮结派,成就了官场上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重视关系的社会中,规则往往被人轻视。请客送礼与“找关系”和“走后门”往往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人本来就有逢年过节给亲友送礼和请亲友聚餐的习俗,后来这请客送礼的对象就演化为有权有势或有用之人。起初,在逢年过节就要送礼上门,主要礼品就是烟酒、糖果、糕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昂贵,请客的方式也越来越排场,越来越多彩。一些手握大权的人就成为请客送礼的首选,这也是行贿受贿的开端。大家都认为,公家的东西是大家的,每人都有一份。因此,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盗窃,偷拿公家的东西就不是盗窃。在这种公私不分的思维习惯下,人们在违反占用或消费公共资产的时候就会心安理得,甚至在盗用公共财物的时候也没有犯罪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富裕,公家的财物越来越多,于是公私不分也越来越上档次。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已司空见惯,公车私用和公产私占也屡见不鲜。一时间,有人在请亲友吃饭之后就把能够“报销”作为炫耀的资本;有人在为小集体利益而侵吞国家资产之时还欢呼“共同致富”。一些官员在不知不觉中滑入腐败的深渊。长期的封建等级社会已经把特权观念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上。中国人不希望别人享有特权,却希望拥有特权。腐败是特权追求的产物,也是追求的特权产物。且不说那些贪官污吏都要享受特权,就是一般人送礼行贿的目的也是要享受特权,或者说“特殊的优待”。看来,喜爱特权的社会习俗也是生成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三十年,中国处于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另一方面是私有观念的复苏和道德信仰的崩溃。社会没有稳太的法治行为环境,人们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法治行为习惯,再加上各种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于是,手中握有权力的官员在各种诱惑下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腐败犯罪就处于多发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信仰缺失、道德下滑、私欲膨胀、行为失范。信仰缺失:无可否认,当下中国人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就是信仰缺失,全国人民只信仰钱, “一切向钱看”,为了钱不择手段,什么黑心的事都敢做!如果平民百姓只信仰金钱,社会中就会有坑蒙拐骗。如果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只信仰金钱,国家就会有很多的贪污受贿。因此就腐败犯罪而言,各路官员的信仰缺失确为原因之一。道德下滑:作为社会的行为准则,道德的功能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倡导文明的行为模式。中国曾经享有“礼仪之邦”的美名,但现在却呈现道德滑坡的态势,这是当下中国不争的事实。在整体道德下滑的社会环境中,官员群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出现那些“窝贪”和“串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私欲膨胀:人具有自利的本能,因此人人都有私欲。但是,人的私欲在社会中应该受到约束,否则就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繁荣昌盛,但是也促进了国人私欲的膨胀。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的心里不平衡,也刺激了人们的私欲。于是,一些人在私欲的驱动下,就去寻找不当乃至非法的致富路径,包括运用手中掌管的权力去“寻租”。从这个意义上讲,贪官就是膨胀的私欲催生出来的怪胎。行为失范: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社会急剧地从性封闭走向性开放,一些官员也随波逐流地放松了自身的性行为约束。性行为规范在人类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个突破了性道德底线的人,往往也就容易突破其他方面道德底线,于是性犯罪又衍生其他犯罪,包括腐败犯罪。

三、确保党员廉政的有效措施

  党员的诚信问题是一个道德范畴,是靠党员的自觉来践行。没有外来的约束力,党员廉政存在的问题单靠诚信是解决不了的。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党员廉政呢?

  (一)、对党员进行诚信教育,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诚信意识。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诚为本,以信为用,对党忠诚,对人民真诚,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坚守为民、务实、清廉的为政之德,以廉为镜,检查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恪守诚信准则,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去年在全国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今年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就是对党员进行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

  (二)、只有从严治党,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党纪和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廉政的重生。今年习总书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总纲”,其中一个是“全面从严治党”。那么如何能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呢?笔者认为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党纪和法律法规,依党纪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来确保党员廉政的重生。
责任编辑:宋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