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已是耄耋老人,儿子正值当年,为何父子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父亲说状告儿子是被逼无奈,儿子却说另有隐情,原来只因一笔45万元存款,父亲段某将儿子段某某及孙女诉至蒲城县人民法院。由于原、被告之间特殊的亲属关系,承办法官及时向原、被告送达了相关诉讼材料,并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谈话。
交谈中得知,原告段某与已故的妻子生有一子一女,十年前原告续弦现在的妻子许某,后夫妻二人一直独自生活。2014年8月,儿子段某某接原告同住。2014年9月,儿子段某某为了多赚点银行的利息,将原告的45万元银行存款转入孙女(被告段某某的女儿)名下。可儿子在拿到钱物后,却对原告生活置之不理,并将原告赶出家门,被逼无奈,原告才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返还45万元。
可被告段某某却说,45万元是其从父亲账户转出属实,但这钱是2012年时出售他们父子二人共有房产所得的房款,房款存在父亲的名下,父亲一直没有分给他。他并没有不照顾父亲的生活,父亲与其同住后,是父亲自己离家与其继母到白水生活。如果父亲执意要打官司,那他也不会再顾忌父子之情。
父子两人各执一词,究竟如何评判?难道判决就能解决父子之间的矛盾吗?
调解,成为化解父子矛盾的最佳途径,但调解中势必双方都要适当的做出让步,调解工作从哪里入手呢?考虑再三,承办法官决定先做被告段某某的思想工作。承办法官从情、理、法进行劝说,大到中国传统的道德仁义,小到居家过日子的家长里短,从打官司的诉讼风险,再到邻里乡党的风言风语,最终被告同意主动与父亲联系化解父子间的矛盾。
2015年5月7日,原告段某某向法院递交了撤诉申请书。由于原告年事已高,多有不便,承办法官帮助原告办理了诉讼费退费手续。原告在被告的搀扶下来到法庭领取了诉讼费退费。原来,被告在与承办法官交谈后,也意识到自己在处理父子关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父子之间误会加深。就在这时,原告因脑梗住院,被告立即出钱、出人,积极地在病床前行孝,被告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原告,所以原告才提出了撤诉。
最终,父子之间因为45万元存款的争夺战以亲情得以修复而皆大欢喜结局。而这样的结果也是承办法官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