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导演的一部电视剧《北京青年》当年也是火透了半边天,在选取主题曲的过程中还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插曲。当时,他无意间听到汪峰演唱的《存在》,瞬间觉得歌词和旋律都与电视剧太吻合了,简直就像是为《北京青年》量身定做的一般。然而赵导却并没有直接与汪峰接触协商合作事宜,后来几经辗转费了许多周折才促成了合作。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电视剧播出后,配乐也成为一大亮点,电视剧和音乐相得益彰。当媒体问宝刚导演既然遇到这么合适的主题曲,为什么不“直接下手”?赵导的回答让人不禁一笑又觉得颇为可爱:汪峰是个有名的歌星,我怕我直接找他求合作,他要是拒绝了那我就太跌面儿了……
清朝有个书生,寒窗苦读多年却屡试不第,家愈贫。某日他途经一片瓜地,觉得饥渴难忍,无奈囊中羞涩没钱买瓜,便趁机偷了一颗瓜吃,不料却被逮了个正着。主人是个老汉,要求书生赔偿五两银子。他想,一个西瓜哪值得了五两银子,而且要了他的命也是付不起的。可主人说:堂堂读书人竟干起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说出去看你脸往哪搁?你要是不赔我就送你去见官,看银子重要还是你的脸面重要?为了读书人那点可怜的自尊,为了最后那一点面子,书生只好同意。可他断然是付不起钱的,这时老汉给他提供了个还钱的办法:让他到瓜摊帮忙卖瓜,卖够了五两就让他走。几天后书生卖了五两三钱,老汉还将多余的三钱给了他。经此一事书生发现经商比读书“发达”快多了,从此他走上了下海经商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几年后他摇身一变成富豪,但他依然记恨卖瓜的老汉,因为他让自己在街上叫卖失了颜面。他处处找机会想当面羞辱老汉一番,没想到老汉根本不吃他这一套,而他自己却添了一肚子气,这下更丢面子了,于是他卯上劲要给老汉点颜色。他高价将附近的瓜购回再低价卖出,老汉没了生意只得向他低头道歉。后来他偶然得知老汉竟是县令的父亲,又是各种求原谅,最终老汉以要他给县上捐1000两银子做建造桥梁费用为条件原谅他,而他因为做慈善和捐赠获得了百姓认可生意越做越好。
无论是赵宝刚导演还是书生,他们无疑都是“好面儿”之人。很庆幸,这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好面儿”这种习惯在事件中真的起到了积极的因素吗?不是,那只是一种偶然,好面子恰恰是增加了事件失败的风险。如果不那么在意面子,也许赵导不需要花费个中辗转,也必定会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如果书生不那么好面子,就不会为一朝私怨心胸狭隘地找“老汉”算账却给自己添了一肚子闷气;如果老汉也是个好面儿的人,那么他的“反击”估计也会让书生够呛,像“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而故事的结局大多不会美好。反过来想,其实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乃是老汉的“不好面子”成就的,也包容了书生好面子可能产生的“恶果”。
为什么那么多人好面子至如斯地步?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想要保持住在别人眼中自己某一方面的“光辉形象”,或者说维持住某种你自认为在别人心中“相对优秀”的特质。但是,活着是一场体验,不是一场表演,就算是表演,那也是演给自己看的,关照自己的内心比获得别人的赞誉更为重要。当然,我并不欣赏推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恣意人生的潇洒壮语(作为具有社会性属性的人类的一员,我始终认为这是种理想境界,不太容易实现)。在大是大非上我们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而在某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没有必要被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所绑架。否则你会发现人生不仅短,且累。世界并不是一个舞台,我们也不是明星,不是政要,不是富商巨贾,不是名人名流,没有那么多摄像头、聚光灯时刻等待着放大你的美或者拉扯你的小辫子,所以自在万岁。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或王候将相或平民布衣,或赫赫有名或默默无闻,或富至腰缠万贯或穷到一贫如洗,可无论是谁都避不开与青山黄土化为一处的结局。我们赤条条来又赤条条走,除自己一生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感受外,什么都带不走。生命脆弱,人生短促,更应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别把光阴浪费,别把韶华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