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蒲城法院家事审判庭的法官们深知,他们不仅要断难断之事,解难解之结,更要转变家事审判理念,在深入了解和掌握案情的基础上,努力修复和挽救那些感情尚未破裂的“危机”婚姻,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
1989年,对甄玉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距前夫因病故去已经整整四年了;这一年,经人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武顺,开始了重组家庭的生活。两人各自的孩子从此也多了一个玩伴和兄弟,孩子心底留给至亲但已缺位许久的空地,终于在 此后多年得到了弥补。此后二十八年,甄玉与武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早已如同万千普通夫妻一般,互相扶持,互相陪伴,共同经历着生活的种种。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却在如今甄玉年逾六旬之时出现了“问题”。作为小学教师的武顺,现每月能领到几千元的退休金,但甄玉觉得近来武顺每个月给自己的生活费太少,很难维持家庭生活开销,亦不关心自己和家庭;前些年甄玉在现有住房后修建新房,丈夫也是不闻不问……在甄玉看来“种种迹象”表明,往昔的夫妻融洽恩爱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如今双方已无法维持夫妻关系共同生活,便一纸诉状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古稀之年的武顺来应诉时连声不迭地强调自己不同意离婚,他说二十八年夫妻情谊甚笃,两人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缺乏沟通和理解,这么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怎能说散就散?家事法庭的女法官李妙娟注意到双方都已近暮年且共同生活多年,在与双方深入沟通后,了解到他们感情基础十分深厚,只是在小事上有些互相不理解,甄玉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而武顺则认为妻子脾气不好。在详细了解这些情况后,李妙娟法官认为鉴于双方感情基础牢固,只是因琐事发生矛盾,便通过委托代理人找到并说服双方结婚时的媒人参与到调解中来劝说甄玉和武顺,媒人的参与起到了催化剂般的效果,甄玉和武顺忆起了曾经的风雨同舟和相互扶持,感慨万千。最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两位老人终于解开了心结。
矛盾虽然解开,但为了让妻子能多点信心,少些顾虑,在家事法官的建议下,武顺与妻子达成了“和好协议”。协议中这样约定:“夫妻有事多商量,互相沟通,共同教育好儿子、儿媳尊重孝敬父母,共同过好家庭生活”。这个协议的实质其实是家事审判新理念指导下推行的“感情修复计划书”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在婚姻面临危机时双方达成的对未来婚姻的一种承诺。这样的感情修复计划书给妻子甄玉带去了一份心安,给丈夫武顺明确了一份责任感,也让家事法庭的法官们看到双方维护婚姻的诚意、态度和信心。至此,这桩古稀老人的离婚案终于落下帷幕。而来时的愤愤不平、埋怨连连此时已换成了夫妻携手把家还的动人场景。
[写给身处婚姻中的你]:一辈子那么长,在夫妻共度的漫漫岁月里,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之中,磕磕绊绊才是常事,也许吵吵闹闹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若是遇到难解的疙瘩,难言的苦衷,要学会加强沟通和交流,多一份信任和体贴,多一份珍惜和真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家和万事兴的责任感,婚姻生活才能更加和谐幸福。愿婚姻之树在你的悉心呵护下,茁壮,且葱绿。
(文中所涉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