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共享、联网核查替代提交纸质材料是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人社部近日公布决定,取消73项由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包括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的身份证明、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办理工伤登记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认定工伤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登记时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等等。至于取消后的办理方式,主要是三种,一个是不再提交,一个是申请人书面承诺,最后一个是网络核验。
现实中,不少人深受证明之苦,大老远跑到某个单位办事,却被告知缺少相关证明材料。特别是一些证明材料还没听说过,也不知道需要到哪个部门出具。甚至一项简单的证明材料都能把办事群众折腾好几个来回。因而,一次性取消73项证明材料,显然是便民利民的好事,值得其他部门借鉴。
需要明白的是,一些证明是人们办理相关事项的必备材料。因为在人人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社会,证明是个人向外界介绍、展示自我的载体,是相关部门提供管理、服务职能的前提。从本质上来说,证明是一种信用保证和凭证,即用权威机构出具的凭据来佐证人们的身份属性、能力资格或社会关系的真实性,防止有人在获取资格、享受待遇、办理事项时弄虚作假。
如入伍、进入公务员队伍需证明“未受过刑事处罚”,求职、晋升时需提供学历、资格证明。这些证明相当必要。要是相关部门在办事时什么都不管不问,才会导致纠纷多发,秩序混乱。现实中,不法分子弄虚作假到处行骗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人利用虚假材料骗取低保、套取医保,有人在老人去世后依然冒领社保。这都导致公共部门对各种证明过度依赖,却不敢相信个人的承诺和所谓“人格担保”。
但是,对各种证明材料的依赖,不代表必须折腾办事群众,不代表必须将证明责任转嫁给办事群众。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部门间、区域间的信息阻隔已经打破。很多证明材料可以由办事机构以联网核查的方式向掌握该证明材料的部门索取查验,而非由办事群众通过跑腿的方式来提交。
梳理报道可知,在人社部取消的一些证明材料中,身份证明可通过联网核查方式完成,职业资格证书则多由人社部门颁发,通过内部查验和联网核查即可验证真伪。而所谓的证书遗失作废的登报声明,办证机关予以注销并将注销信息共享即可,何必画蛇添足给证件遗失者添麻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内部核查、网络核验取代办事者提交纸质证明材料的方式,还可有效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因为不排除一些人提交的证明材料系伪造所得,如果没有联网核查的话,办事机构也会被蒙蔽。联网核查则可获取最原始、最客观、最直接的资料,让造假者无处遁形。而且,没了反复的跑腿和各种复印、打印的纸质材料,还将节约大量资源,实现绿色发展。
可以说,以信息共享、联网核查替代提交纸质材料是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当前,还需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将部门间、区域间的信息共享推向纵深,构建更权威、更全面的信息共享数据库。做到根据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即可获取或联网核查其相关证明信息,让“数据共享替代群众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