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滋生蔓延、余波未尽。我们从疫情中可以反思到的,除了加强个人防护、养成更好的卫生习惯外,或许更多人会认识到,我们应更加敬畏自然,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向自然索取无度的生活方式。而垃圾分类,或许是我们吸取教训应走出的第一步。
驾车到大小城市的郊外或更远的地方看到一些垃圾清运场所,我们就不难知道当下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多大的压力。据报道,北京每天全市产生的垃圾量为2.6万吨。以往,垃圾不经分类便直接被填埋的方式,犹如给生态环境丢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正是出于对人类共同生活环境的长远健康发展的考虑,一些国家已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上海自去年也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对居民个人来说,似乎是个麻烦事,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从眼下来看,亦是有益的。我们每个人的举手之劳,既可以减少垃圾清运工人的工作量,又能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更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谓行一小善,得诸多大善。
人类是自然界的宠儿。自然界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美的风景。可以说,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一种公平而宝贵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普惠的民生福祉。如果我们不加以爱护,索取无度,破坏无度,自然必将会给人们以应有的惩罚。秋冬季如期而至的雾霾、太湖大面积暴发的蓝藻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了我们最直接的教训和生存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继续当被宠坏的孩子,而要在自然界面前担负起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提高保护环境的公共意识。为此,不妨先从垃圾分类这样看似细小的事情做起,逐渐形成追求舒适且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这柄“双刃剑”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的基本宗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它既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是维系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原则和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人类思索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人一直秉持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曾发布禁令,在春三月,不得上山砍伐林木,“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不许入湖泽河川捕鱼,“以成鱼鳖之长”。《秦简·田律》规定:春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天,不准烧草作为肥料,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或抓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才能解除禁令。这些规定,是我国古代先民们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的智慧和生活观念,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作为今人,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智慧和观念,在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地栖居”。
把疫情之“危”变为生态文明建设之“机”,垃圾分类或许只是一小步,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化危为机、勇于行动的一步。这样,我们才能向美丽中国的目标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