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案件持续较快增长的新趋势,人民法院必须坚持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建设智慧法院,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这一要求,为司法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了根本遵循。司法工作需要坚持“四度”,顺应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
一是服务大局要有高度。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各级人民法院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要坚持服务大局,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原则问题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人民法院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大局意识凸显。最高人民法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制度层面发挥龙头作用,制定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等意见,完善服务“六稳”“六保”司法举措,发布惩处涉疫犯罪和服务复工复产典型案例,努力为大局服务。各级人民法院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等工作,依法严惩涉疫犯罪,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全面启动在线诉讼方式,尽量减少群众出行,及时为民排忧解难。不仅如此,在关键时期,广大法院干警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不顾个人安危,投身抗疫一线,深入街道社区,配合基层干部为群众提供各项生活服务,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保障,彰显了人民法院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
二是打击重大犯罪要有力度。打击犯罪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承担的重要职能,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各级人民法院要深刻认识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意义,适应法治发展新趋势,树立科学的刑事司法理念,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原则落实到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中。要依法严惩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等犯罪,始终保持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审理每一起重大恶性案件,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判处死刑,充分发挥刑事审判的惩戒作用。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贯彻依法严惩方针。要坚决“打伞破网”,严惩公职人员涉黑涉恶犯罪,彻底铲除黑恶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决依法从严惩处严重贪污贿赂、渎职犯罪,依法公开审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腐败案件,同时要积极配合境外追逃追赃,审理外逃腐败分子回国受审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
三是民生司法要有温度。罗伯斯庇尔曾说:“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如何在严格公正司法的同时向社会传递司法的温暖,让人们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人民法院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其一,审理民事案件坚持公平原则。这一年,各级人民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939.3万件,其中涉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消费、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案件144万件。其二,以法治精神促进家庭和谐。深化家事审判改革,会同全国妇联等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机制,更加注重对家庭成员人格、安全、情感的保护。加大反家暴力度,及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其三,依法严惩侵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对性侵儿童的赵志勇、何龙等罪行极其严重的一批犯罪分子,坚决依法判处死刑。其四,用法治力量引导人们向上向善,树立规则意识。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规范的公共空间行为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基础。对发生在公共空间案件的审理,人民法院兼顾法、理、情,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通过一系列案件判决的公开,人们明显感受到法院判决明辨是非,不会“和稀泥”,更不会一味保护“弱者”,司法既有力量又有温度,温暖每一个人的同时也为大家树立起规则意识,只要向上向善、依法行事、遵守规则,法律就会为我们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保护屏障。
四是参与社会治理要有深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公正高效化解矛盾、定分止争,则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要深入参与社会治理,就必须构建便民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其一,要开辟多种纠纷解决渠道。司法作为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对之寄予厚望,当人们遇到解决不了的纠纷时,才会寻求法院的帮助。人民法院应当想方设法方便群众立案,推进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线上立,同时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其二,要推进调解工作,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让人民内部矛盾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得到化解。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大格局,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初始状态、化解在基层。其三,要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8月1日发布的《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提出2020年底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形成普遍开通网上立案功能,全面推行跨域立案服务。中、基层法院建立由多数法官办理少数疑难复杂案件,少数法官解决多数简单案件的工作格局,让群众参与诉讼更便捷,为实现公平正义提速。其四,发挥人民法庭作用,立足基层化解纠纷。要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参与县域基层治理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司法、综治、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其他机关、组织等的配合与协作,在尊重和支持其依法调处矛盾纠纷的基础上,通过审判职能的有效发挥,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有力的法治指引,为提高县域治理法治化水平作出贡献。
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落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议,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满足群众多元纠纷解决需求;要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规范合理的审判权力运行体系;要明确网络空间行为规范、权利边界和责任,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要深化司法大数据应用,尽快建成全国统一区块链平台,为法官办案、群众诉讼提供智能辅助;要深化阳光司法,推进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和庭审直播。当前,面对案件持续较快增长的新趋势,人民法院必须坚持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建设智慧法院,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司法能力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