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依法加强权利保护,促进扶贫对象全面发展
2019年9月11日凌晨,家住河南省睢县尚屯镇梁庄村的梁景凤一家被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震荡惊醒。“当时以为是地震,开灯一看,一辆大货车把我家的厨房整个撞没了,做饭的厨具、屋里放的粮食啥的都被轧坏了。后来才知道那个司机是疲劳驾驶,交警队说司机负全部责任。”
梁景凤夫妇不懂法,第二天一早就找到了村里的最高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工作队第一书记郑汝军、成员王肃之来到梁景凤家里,一面自费给梁家送来了新的炊具,安抚梁景凤夫妇的情绪,一面开展入户法律咨询,了解案件情况后建议梁家起诉维权,并做好收集证据等诉前准备工作。
梁景凤家中突发的变故极有可能使这个刚刚脱贫的家庭“因案返贫”,工作队从扶贫角度研究对策,指导梁景凤参照睢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提供的模版填写了起诉状。案件于10月16日在睢县法院立案后,又面临一个难题:被告司机参保的保险公司要求对受损房屋进行鉴定。案件本身标的不大,但鉴定费用高,周期长,梁家的厨房什么时候能得到赔偿重修,似乎遥遥无期。
为及时、妥善化解这一案件矛盾,睢县法院法官姜志勇在驻村工作队指导下,多次沟通案件各方展开调解工作,最终说服保险公司依据勘验现场的情况作出合理赔偿,拿出了皆大欢喜的调解意见。调解书下发不久,梁景凤就拿到了3万元赔偿款,重修了自家厨房。
为了让法治理念植入群众心田,让梁庄村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能“旧貌换新颜”,在郑汝军的带领下,村里设计建成了长达520米的“普法示范街”,将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法治故事,图文并茂地刻在白墙上,推进了普法向贫困乡村和田间地头延伸。由最高人民法院挂职睢县副县长的贾毅协调爱心企业拍摄的反映留守儿童题材的微电影《梁庄记》,在腾讯、百度网站及最高人民法院官网滚动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郑汝军和中央选调锻炼生汪千力、王肃之专门成立了梁庄法律服务工作室,义务开设普法讲堂,为村民授课达30个小时,听课人数达10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50余次,直接调解矛盾纠纷20余起,该村两年治安案件发生率和上访率均为零,先后获得“七五普法模范村”“河南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最高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坚持法治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模式,大幅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村贫困发生率由31%减至0.2%,村民们富了“口袋”也富“脑袋”,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郑汝军及驻村工作队的扶贫事迹入选中央国家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典型扶贫案例,最高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被评为2019年度“商丘好人”荣誉称号。
“志”“智”双扶,以“制”提“质”
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好,是扶贫的关键所在。最高人民法院大力开展“司法扶志”,连续三年组织睢县重点贫困村保庙村和梁庄小学共计80余名师生在北京开展“爱国·法治”主题夏令营活动,师生们参观游览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庭、法院博物馆、天安门、故宫等教育基地和名胜古迹,并身临其境坐到法官席上模拟审判。通过参观和亲身感受,师生们加深了对祖国历史文化和现代法治理念的了解,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开拓了视野,点燃了梦想。
最高人民法院挂职干部在调研中发现,越是贫困地区,农民的法治意识越淡薄,出现了很多不合法的现象。要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司法扶智”不可或缺。为切实提高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国家法官学院河南分院开展“脱贫攻坚——千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课堂”活动,2017年以来,通过4期培训班对睢县、宁陵两县全部行政村的1051名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员们学习了脱贫攻坚知识,增强了依法行政意识,表示要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在最高人民法院多次调研指导下,宁陵法院探索和创新“司法建制”,挂牌成立河南首个“家事法庭”,采用会客式审判庭,甄选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女法官专门审理家事案件,真正让当事人感觉“到了法庭就像到了家”;指导睢县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司法为民模式;由最高人民法院牵线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两县对接移动微法院平台建设工作,打造智慧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采取“结对子”“跟案学习”等多种形式,每年代培两县基层法官20余人次,捐献法律书籍2000余册。两县法院均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
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实现“司法提质”,协调全国知名电商平台阿里、苏宁、京东、云集与睢县、宁陵进行战略合作,并在淘宝网专门开通全国首家县级宁陵县睢县“新农扶贫馆”,突出展示当地优质农副产品,先后帮助贫困村线上销售洋葱、大蒜、酥梨、花生、芦笋、黄瓜等十几种主打农特产品,月均销售额10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3318人,人均增收12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