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互联网尖端科技和领军企业齐聚的首都北京挂牌成立。成立两年来,这家法院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不断突破着中国互联网司法的想象力。
疫情催生的操作指南和虚拟法庭
今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推进在线庭审,一夜间“互联网法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然而,线上庭审并非简单的视频聊天、镜头直播。当事人身份如何核验?庭审环境、着装、礼仪、纪律有何要求?证人如何出庭?……各类线上庭审的问题接踵而至。此时,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们日夜研讨,在1万余次、总时长近8000个小时的在线庭审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电子诉讼庭审规范》便派上了用场,成为疫情期间各地法院在线庭审的“操作指南”,有效实现了互联网司法实践成果向程序规则和长效制度的转化。
当事人“有网就能打官司”,法官为什么不能“打开电脑就是法庭?”这是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伊然经常思考的问题。
“疫情期间在家开庭,墙上都是女儿的画,这样的背景显然不符合法庭庄严性的要求,我就想有没有迷你法庭能让法官们‘随身携带’,走到哪儿都能开庭。”伊然法官的“脑洞”通过北京互联网法院用户需求制度很快得以落地实现。
3月初,北京互联网法院上线“虚拟法庭”,可将法官所处的任意环境更换为包含国徽的法庭背景,屏幕上“一键点击”还能敲响电子法槌。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外发布了“虚拟法庭舱”,内部搭载“虚拟法庭”技术,仅有3平方米大小,却具备网络法庭的全部功能,完全满足小额诉讼程序庭审、简易程序庭审、证据交换、组织调解等功能。
疫情期间,北京互联网法院有30余件案件使用“虚拟法庭”完成了庭审。“从马背上的法庭,到虚拟法庭,科技深刻改变了法庭的模样,不变的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情怀。”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说。
热搜背后的规则逻辑和治理愿景
6月2日,热播电视剧《庆余年》“超前点播”案一审宣判,2100万网友在线“围观”。
北京互联网法院确认爱奇艺在原告购买会员服务后更新的“超前点播”条款对原告不发生效力。40页的判决经历了30多次反复打磨,合议庭充分沉入互联网行业场景,肯定了“超前点播”模式在满足差异化用户需求上的创新,同时对损害用户利益的一系列行为及时给予否定。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评价该案第一时间把诉讼的法治功能最大化,有效推动数字经济的规范治理。
“超前点播”案宣判后十分钟左右即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微博话题阅读量近6亿,这并未令合议庭有多少意外,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主任孙铭溪甚至用“自带热搜体质”来形容互联网法院的社会关注度。据了解,自建院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共有超过7000万的在线旁听量和40多亿的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总量。
“网红”法院的标准绝非流量。“只有站在行业的角度才能去规范行业,只有站在规则的高度才能制定规则,只有站在治理的维度才能推动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这是“超前点播”案合议庭成员李文超在案件宣判后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行业的角度、规则的高度、治理的维度,是北京互联网法院领跑互联网领域规则树立的核心解法。
准确将新技术、新业态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明确体现独创性智力劳动的短视频、“微信红包气泡”页面设计以及百科词条可以构成作品予以保护;通过全球首例“人工智能”著作权案,认定涉计算机软件智能生成内容虽然不构成作品,但亦应作为互联网时代特有的新型权益予以保护。
树立互联网创新领域的善恶观,及时校准新商业模式的不合理性,认定通过“听音识剧”功能向用户提供涉案作品片段并实现在线播放的行为构成侵权;判定未经授权提供影视作品供主播陪同网络用户观看及回看服务的行为构成侵权;明确电影纯音频是电影作品独创性表达的重要部分,用户未经授权将电影纯音频上传至网站的行为构成侵权。
成立两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规则示范意义的涉网新类型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成功入选,并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斗鱼直播平台”著作权案作为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被纳入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
卖力生长的本领渴求和法治初心
“让我们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习语关情”线上理论学习平台推出的战“疫”之声,每晚8点,微信学习群准时响起的铿锵话语,为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和下沉社区的干警们筑起信仰堡垒。依托“融党建”工作模式,北京互联网法院探索出融合“习语关情”“创新高地”“春藤文化”为一体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逐渐锻造出了解政策取向、司法导向,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专业互联网法律人才。
面对互联网时代涉网纠纷技术性强、复杂性高、类型新颖的特点,法官们深入20余家互联网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30余家互联网头部企业,近距离了解行业监管政策、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司法需求。多名法官分别获评“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北京市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北京市办案标兵”,多个审判团队获评全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先进审判团队”“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金奖。
成立两年间,北京互联网法院已有200余人次干警参加研讨(授课)130余场,张雯院长受邀向中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政策研究专家组介绍中国互联网司法实践,姜颖法官受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邀请参加2019年AIPPI世界知识产权大会……2019年第19届世界在线调解论坛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考察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全面展现互联网司法治理实践的宣传片得到一致好评。2019年7月31日,在参观在线诉讼体验区时,面对琳琅满目的技术创新成果,国际法院院长优素福评价:北京互联网法院“为司法活动的未来样式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法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进。我们将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司法需求,服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保障国家数字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持续推动互联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互联网司法力量。”站在两周年的新起点上,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提出了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