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平安中国守护者》蕴含的法文化价值
分享到:
作者:陈 鹏 成 肯  发布时间:2021-05-07 10:14:00 打印 字号: | |

近日,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内容,基层法院干警观看了由中央政法委策划的首部院线电影《平安中国之守护者》。影片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以具体案例为线索,讲述了“牦牛被盗案”“凶杀悬案”“房屋腾退案”“未成年人司法矫正案”和“国安人的一生”五个故事,通过草原骑警、侦查监督处检察官、执行局法官、社区矫正人员和国家安全部门干警五个角色,展现了公、检、法、司和国安部门政法干警忠诚、公正、为民、爱民的价值追求和干警本色。

    剧本虽然讲述了五个故事,但在拍摄手法上并未逐个阐释,而是打破常规平行叙述,采用“花开五朵,各表一枝”的方式,穿插讲述不同政法领域的人物事迹,再现了各个政法角色的日常工作场景,让观众感受到时间轴背景下的不同空间演绎。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着力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深刻表现产生矛盾时内心的挣扎。在拍摄背景方面,铁骑追凶的蒙古草原给人空旷清新之感,检察院办公室呈现出严谨庄重的氛围,法官执行更多地再现了激烈情绪的对抗,总体上不乏传统电影制造“危急时刻”的同时,也加入了生活化的平淡氛围,让观众感觉更接地气,时代气息浓,减少了违和感。这些都彰显了主旋律电影编剧、拍摄和表演全方位的进步,弥合了之前部分题材电影难以深入观众内心的隔阂。

    作为基层法院干警,我对影片中执行法官于洋的角色尤为关注,他为民司法、敢于担当、服务大局的形象体现了执行法官的辛苦和奉献。于洋的原型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他在影片中总是若有所思、步履匆匆,带着助理奔波在执行一线。张大爷系一名拆迁户,结案后,张大爷却秉持“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原则,坚持不从老宅中搬迁,他悠闲地坐在院子的藤椅上,把雪白的毛巾铺在脸上,高高地跷着二郎腿,一副“看你能把我咋样”的“傲慢”姿态,不断挑战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充满了对法院和法律的藐视。相信很多观众对于洋打开房门时,一头斧子扑面而来的场景印象深刻。作为法官,尤其是身处执行一线的法官,更加真实地感觉到的那种近乎令人窒息的危险和紧张氛围。影片生动再现了当下执行的困境和执行法官的艰难。这一幕曾经无数次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生,犹记得我刚进法院不久时,工作经验还不太足,只记得有一次当事人放出恶狗阻拦送达执行裁定,当时我两腿发抖,像极了影片中因腿软而无法开车的法官于洋。

    法官在我们的脑海中都是神圣的代名词,是神圣法律的维护神,在古今中外,法律的权威都是庄严权威不可挑战的,生效判决如果不能自动履行,将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在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生纠纷,基于生存需要和朴素正义观,人们解决纠纷的方式常是“血亲复仇”“同态复仇”“以牙还牙”,复仇人实际就是执行人。奴隶社会,国家机器尚未健全,私力救济比较普遍,印度《摩奴法典》第48—50条规定,“债权人为强制债务人还债,可使用各种收回债务的例行手段”。我国西周时期,按《周礼·秋官·司寇》:争罪曰狱,争罪曰讼。民事诉讼为讼,债务人不履行义务,债权人可以直接获取债务人财务。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也规定,法院在判决特定场合,不由法院执行,而是由受害者及其家属和有关人员按照立法的规定直接处理。在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也规定,债权人直接实现债权。我国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公力救济逐渐在债权执行中占据主体地位,但没有专门的执行机构和执行程序,以刑代执比较普遍。

    近代民事执行制度建立以后,执行制度逐渐成为专门的诉讼程序。新中国逐渐完善了民事诉讼法律,健全了执行工作机制,但由于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民众的法律素养还有待提高,法律的强制执行性并未完全展现,不自动履行动辄在挑战着司法的底线,抗法情形时有发生,让生效判决书成为一纸空文。为了解决执行困难,解决执行工作的痛点难点,我国立法机关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强制执行法,相信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执行难终将不再是广大群众和执行法官的心头之痛。

    然而强制执行是对拒不履行态度恶劣当事人的惩罚,有些执行案件,可以运用善意执行方式,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影片中,因为看到父亲扔出斧子收到惊吓,被执行人的孩子晕厥而口吐白沫,情况一度非常紧急。男主角于洋二话没说,先是凭着急救经验,让助理将手指放入孩子口中刺激神经恢复,然后使出全身力量抢救孩子。最终,凭借着这份沉甸甸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于洋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当“认准死理”的当事人扑通跪下喊一句“法官,谢谢你”的时候,尊崇和悔意早已在其心中油然升起。纵观全案,化解纷争的不全靠是办案技巧,也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法官的为民情怀,是触及心灵的感动,是熠熠闪光的法徽,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案结事了。囿于影片时长的影响,屏幕中的感动确有点突然和短暂,但影片是生活的浓缩,其实是司法实践中善意理念对执行攻坚“以柔克刚”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切实解决执行难”重大决策部署。人民法院严格贯彻落实,全力攻坚克难,及时提出并已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形成反规避执行的高压态势和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执行的良好氛围。“基本解决执行难”大大提高了生效法律文书兑现效率,使当事人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实现胜诉权益的成本大幅降低,有力促进了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改善。2019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上期的第46位跃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优化营商环境的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包括执行工作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简称《善意文明执行意见》),善意文明执行是在依法执行的基础上,对执行工作提出的更加严格、更加规范、更加公正的要求。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不是要削弱执行力度,也不是要放松工作标准、降低工作要求。要坚决杜绝以“善意文明执行”为借口消极执行、拖延执行或选择性执行,也要切实防止被执行人借此转移财产,规避执行,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

    在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一串串执行数字都显示了执行攻坚克难的业绩,法院执行工作受到代表、委员的一致好评。而成绩的背后,正是广大执行干警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用汗水换来的,有些干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当下,政法系统正在进行队伍教育整顿。不可否认,执行队伍里确实不乏害群之马,个别顽瘴痼疾也依然有待解决,但整体而言,执行干警整体素质是好的。执行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身处执法一线,执行法官直面的人身危险也更大。正是有了如于洋一般千千万万法院执行干警的敬业奉献,我们才让当事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司法的获得感。他们是平安中国的坚定守护者,是新时代人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为民司法,公正司法,也是我们每一位执行法官乃至法院人的情怀所系。影片见证了执行法官的担当,也传播了善意执行的理念,上善若水,而古语曰“法者,平之若水”,巧妙把握善意与强制的边界,拥有忠诚担当的为民情怀,广大执行干警必定不辱使命,实干巧干,奋发有为,以优异的业绩向党的100周年华诞献礼。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