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历史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100年来,风雨兼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平坎坷成大道!
100年来,风云巨变,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铸辉煌!
100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壮大到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一艘小小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都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无畏彻底的革命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
今天,建党百年华诞,神州大地早已“换了人间”。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犹如一条巨龙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回眸百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不断探索实践,不仅让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世人瞩目,而且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人民法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00年来,经历了从孕育、初创到遭受重创,从恢复、完善到大发展的曲折历程,在翻天覆地中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春秋无言,岁月有痕。
当我们掀开历史尘封的档案,红色司法的足迹清晰可见:
——董必武同志曾指出,我们党从井冈山建立革命政权的时候起,就有了自己的政法工作,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
——1927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苏区,“中国第一革命法庭”——七里坪革命法庭成立,审判土豪劣绅,打击反革命势力嚣张气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用法律手段为贫苦人民伸张正义的勇气和决心。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设立临时最高法庭,两年后,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审理和复核刑事、民事、军事案件3000余件,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系列司法实践,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全民族利益,保卫抗日人民,保持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锡五审判方式”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在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统一了人民法院组织体系,完善审级、清理积案、死刑核准、减刑、假释等一系列司法制度,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为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
雄鸡一唱天下白。
1949年,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尚未远去,毛泽东主席发表公告,任命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
这一年的10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成立。
厘清新旧法律和新旧司法制度的界限,建立审判机关和审判工作机制,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废除旧的婚姻制度等运动,新中国的审判机关积极开展审判工作,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巩固。
然而,在法制废墟和人治积习上起步的人民司法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1966年“文革”爆发,国家司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法院工作陷入停顿。
不畏浮云,拨乱反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人民期待的法治春天终于到来。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方针,成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1979年,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诞生。这一年春天,3个多月时间里,全国人大制定出7部法律,尘封已久的“法律之门”徐徐推开。
最高人民法院复查和纠正了“文革”期间及前后判决的大量冤假错案。
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我国的民事权利保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司法改革步入时代浪潮。
“以改革总揽全局”,1988年7月,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发出了动员令。
改革的闸门一经打开,勇毅就成为前行的品格。
挺立时代潮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从1999年“一五改革纲要”到如今的“五五改革纲要”,人民法院接续奋斗,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
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复核权,成为“中国司法变迁的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2015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户深圳。如今已经完成总布局的六个巡回法庭,被群众形象地称作“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立案登记制改革,让“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成为现实。
司法改革路上,一张张新面孔不断亮相,在上海、北京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在北京、广州、上海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先后挂牌,上海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应运而生,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法庭陆续推出……
开展庭前会议、庭审实质化、强化控辩平等对抗,保障被告人和律师诉讼权利……法庭,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在改革的“破”与“立”中,成为守护公正的铜墙铁壁。
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司法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标注了司法改革全面深化的崭新方位。
当前,瞄准制约监督,权力清单制度、领导干部办案机制、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统一法律适用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朝着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的目标不断前进。
“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2015年7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周强院长指出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也是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力的嘹亮号角。
从2013年起至2016年底,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四大公开平台相继开通上线。2020年8月30日18时,中国裁判文书网文书总量突破1亿篇,访问总量近480亿次,这一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牵动全球的目光;截至2020年9月,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庭审直播900万场,全民参与的法治“公开课堂”凸显力量。
2020年,智慧法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显身手,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推动审判执行工作机制深刻变革的效应充分彰显。2021年6月,首部指导全国法院开展在线诉讼工作的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出台,这是构建完善“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模式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司法审判模式划时代变革的重要一步。
如今,中国法院的信息化水平在世界已处于引领地位,正义不再仅仅将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还将以跨越时空的零距离方式实现。
时间,是辉煌历史的书写者,也是见证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事业里,在人民法院的奋斗历程中,一条脉络始终贯通——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大局,以人民为中心,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从江西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临时最高法庭发端,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00年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法院工作伴随着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不断成长、日趋成熟。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人民法院一贯心念之、笃行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工作思路,以思想建党为引领,以组织建党为基础,以制度治党为保障,以从严管党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民法院党的建设,为人民法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国家乃人民之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提倡“马锡五审判方式”,到坚持人民法官为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而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丰富内涵,最终聚焦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一点上:
——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判、立案登记制到基本解决执行难,人民法院从诉讼的第一关口到最后环节,降低门槛、提升质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从依法纠正重大冤错案件,依法审理系列贪腐案件,积极探索“民告官”,到开展“严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法院不畏权势打击违法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安全感;
——从颁布一系列司法解释到智慧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从跨域立案、成立互联网法院到设立巡回法庭,人民法院工作紧紧围绕着实体权益保护和程序高效便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幸福感。
善谋全局,方成一域。
100年来,人民司法工作始终以谋大局、抓大事为己任,为党分忧,为国奋斗。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护航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人民司法始终站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旗帜鲜明,步伐坚定。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胸怀大局,精准施策,依法严惩各类刑事犯罪,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服务保障“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海南自贸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保障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服务保障复工复产,依法处理相关纠纷,充分发挥司法促发展、稳预期、保民生作用……
生长,汇聚蓬勃力量。默默坚守砥砺而行的一代代法院人继承司法优良传统,是法治事业建设永远的生力军。
今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深深扎根广大干警心中,邹碧华、方金刚、李庆军、胡国运、周春梅、魏晶晶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让新时代人民法官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充分展现……
100年砥砺奋进,见证不变初心;
100年只争朝夕,留下光辉印记。
回望来路,盘点成长,经验弥足珍贵——
牢牢坚持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始终坚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理解好,把人民法院工作与大局工作结合好;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将改革作为推动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动顺应科技革命浪潮,实现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清除司法腐败;
始终坚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和社会监督,以监督促进人民法院工作发展;
……
展望前路,任重道远,牢牢坚持以上原则,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
护航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对100年来苦难辉煌的最好纪念,就是续写新的辉煌;对100年来浴血荣光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荣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法院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继续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