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遇事找法院”已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如何快速实现当事人的合法诉求,让公平正义加速到来,成为审判工作的价值追求。
王明和张戈是多年同学,上学期间关系甚好。肄业后,各奔东西,联系渐少。2020年6月28日,王明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喂,阿明,是我,戈子,你老同学……”原来是戈子为了生意周转,想借王明2万元,借期1年。后王明给付了张戈2万元现金,张戈出具了欠条一份。还款期限届满,却迟迟未接收到张戈还款的信息,王明想着老同学张戈可能手头紧张,并未催促。又过一载,王明联系张戈,却发现老同学的电话打不通,多方打听得知,老同学张戈已外出多年,无法联系。无奈之下,王明将张戈诉至法院。
开庭时,原告王明参加了诉讼,被告张戈未到庭。王明自责道:“双方上学时关系都好,想不到今天要对簿公堂,都怪自己,如果不借钱的话关系尚在,现在判决的话,同学情谊可能会荡然无存”。为了尽早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也为了再续双方同学情谊,承办人王法官并未立即作出缺席判决,而是想方设法地联系张戈,希望能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张戈的手机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细心的王法官又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讲明利害关系,调解意向等。
短信发送二十多分钟后,张戈打来电话,承认借款事实,并表态希望法庭调解促和。看到双方都有调解促和的意向,王法官联系张戈,并将通话的的手机递给王明,双方互道一句“老同学”的话语,瞬间融化了二人间的隔阂,最终在法庭的调解下,双方互加了微信,张戈通过微信将部分借款转给王明,剩下的借款约定了还款方式,该案通过微信调解结案。王明起身告辞时,诉说着感激之情,称赞法院高效的办案方式加速了自己权益的实现且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也再续了双方的同学情谊。
自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以来,兴镇法庭干警用实际行动提高办案效率,缩短办案时间,用心用情调解,让矛盾得以化解,让公平正义加速到来。
(编者注:文中涉及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