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座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固定在2100多万,矛盾纠纷体量大、类型多。如何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平安中国首善之区建设?3月3日,《中国智慧:新时代“枫桥经验”——〈现场〉对话大法官》北京篇热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寇昉,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平谷区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岳巧云做客央视演播室,与观众畅聊北京好“枫”景。
楼上楼下邻里乡亲,大事小情鸡毛蒜皮。最近,家住平谷区的刘大爷,就遇上了件“糟心事儿”。因刘大爷家积水,不仅把二楼给泡了,连一楼都未能幸免。面对邻居的一通指责,双方争执不下,一路吵到居委会。
“居委会也进行了初步的调解,但是没有调解成功,所以居委会工作人员就拨打了12368热线,寻求法院帮助。”平谷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刘晓娟说。
据寇昉介绍,通过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平台,北京法院与全市343个街道乡镇建立了全方位联系,全面精准接收基层治理主体的诉源治理要求,之后再将诉求分配到就近法院或专门法院,通过选派法官以法律咨询、指导调解、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据统计,2023年北京法院“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全年响应诉源治理需求14853个,预防化解潜在纠纷4.5万件,12368平台接听群众来电203.2万件。
实际上,12368热线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基层自治组织,还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等诉源治理主体。
2023年10月,通过12368热线,东城区人民法院接到了来自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紧急求助电话。几十名职工因单位未给缴纳公积金,打了近20辆出租车,集体来投诉。
如何避免一起群体性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北京法院结合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加强府院联动,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最终实质性化解了该起纠纷。
一张信用卡,总欠款竟达十几万元。2023年9月,由于信用卡透支问题,黄先生即将面临被银行起诉,甚至拉入征信黑名单的风险。
如何化解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据介绍,西城区人民法院通过多元化调解组织,设立银行业调解工作室、金融纠纷行业调解室等,形成调解合力。
“我们通过办案的分析,对增长幅度比较快、收案上升比较多的类型化案件,主动对接、沟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源头治理。”据寇昉介绍,除信用卡纠纷外,针对著作权网络侵权类纠纷,北京法院和版权部门共同做好诉源治理,2023年这类纠纷下降49%。针对商标类行政纠纷案件,和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同,2023年这类案件下降31%。
岳巧云认为,北京各级法院的诉源治理机制因地制宜、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党委领导和相关单位支持,从而不断扩大了诉源治理“朋友圈”。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北京法院还坚持能动司法,以司法建议“小切口”撬动社会治理大格局。
2021年10月,吕女士通过中介公司在北京市丰台区购买了一套二手房,可就在入住半年后,她发现当初购买的次顶层房屋,竟变成了顶层。
次顶层如何变顶层?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治理问题?在审理本起纠纷过程中,法官发现,除了像吕女士这样因房屋信息陈述有误而引发的诉讼外,该中介公司还涉及因户口迁移约定引发的争议,审理法院遂向中介公司发送司法建议,以实现标本兼治。
寇昉指出,“去年全市法院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发送司法建议667份。同时我们也和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建立了专项治理的协同机制,经过努力,涉物业、集中供热等领域的民生案件去年下降了27%,今年还有3项司法建议被‘每月一题’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