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大法官做客《现场》,讲述“北疆枫桥”如何解纷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3-12 14:38:45 打印 字号: | |

内蒙古是中国的“北大门”。如何守护北疆和谐稳定?3月7日,《中国智慧:新时代“枫桥经验”——〈现场〉对话大法官》内蒙古篇热播,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做客《现场》节目,带观众走进“北疆枫桥”。

    以调促和,和合无讼

    据介绍,2023年,内蒙古全区法院收案98.9万件,结案92.4万件,其中37.7万件以调解结案。杨宗仁说:“调解,调的是民忧,解的是民心民意。”

    2023年4月,原告在牛市买回一头小牛,没想到几场雨后,小牛原本全白的“净脸”上出现了两处不小的棕色印迹。“净脸牛”变“染色牛”,两种牛差价不少。

    原告找到被告,一定要让被告运走牛,可被告坚持牛不是自己染的,牛市经理也说被告是从别处买的牛,可能不了解情况。打官司能彻底解决问题吗?该怎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面对调解僵局,法官一方面跟原告商量,把牛的差价要回来;另一方面又向被告说明,如果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一旦败诉,不仅要承担运牛的费用,还要赔偿饲养费。最终通过“反向调解”方式,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小牛依然为原告所有,被告向原告赔偿差价。

    为什么该案最终没有用“诉讼”方式解决?面对主持人提问,杨宗仁表示,老百姓来法院打官司,是要解决困难和问题,而不是仅仅走程序。如果按照判决结案,总有一方胜诉、一方败诉,败诉方还有可能上诉。而调解是以双方合意为基础,这样就避免了“一案结多案生”,也减少了群众诉累。

    以案代培,指导调解

    基层矛盾纠纷千头万绪,如何提升基层解纷能力,筑牢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以案代培,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对调解员的重要培训方式。

    2018年,刘大叔买了一套二手小产权房,当时并没有房本,近些年政府正在解决相关遗留问题,就想让卖方郭阿姨帮忙办理产权登记,没想到对方张口就要5万元。

    “他们这两家的纠纷,已经快两年的时间了。调了好多次,我们实在调不成。”面对这起复杂的特殊纠纷,调解员深感力不从心。于是,法官带着特邀调解员、社区调解员,以案代培、展开示范,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协议。

    “对于人民法院来讲,办案就是参与社会治理。诉源治理抓前端,是治本。”杨宗仁指出,要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诉源治理解决不了的纠纷,再由法院发挥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据节目介绍,2023年,内蒙古全区法院主动对接1423个调解组织、5430名调解员,指导1335家基层单位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建立机制,多元解纷

    “开展‘政协委员+法院’,是我们做实‘抓前端、治未病’的又一个有益探索。”杨宗仁表示。

    据介绍,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202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政协委员+法院”多元解纷机制。截至目前,全区法院共邀请1064名政协委员参与调解民商事纠纷,成功调解案件6969起。

    进牛市、上草原……当“枫桥经验”从江南水乡跨越地域来到中国北疆,法官们依靠各方力量,将风波止于微澜、化于基层,也打造出“北疆枫桥”诉源治理品牌。“‘蒙古马精神’啊,讲的就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杨宗仁这样总结。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李园